您好!欢迎进入中国教育后勤招标采购网!
咨询热线:0551-62620513
图片资讯
疫情防控】东西南北中 江淮大地处处有我——我院学子踊跃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 在一线奏响阻击疫情的青春之歌
发布日期:2020-03-09访问量:760信息来源:http://www.ahujhc.cn/info/1012/7418.htm
分享到:
 

发布时间:2020-03-07来源:作者:

本网讯(宣传中心来稿)抗击疫情的号召犹如一声响亮的集结号,如黄钟大吕般敲击着每一位国人的心灵,唤醒了大家心中的那份责任与担当,在使命的召唤下我院多位学子踊跃投身疫情防控志愿服务,他们身穿红马甲,胸中跳动着一颗服务社会的赤诚之心,他们用行动唱响了一曲高亢的“青春之歌”。下面就让我们跟随记者的脚步来认识一下这些可爱的身影吧。

面对疫情  我选择挺身而出

张明子爱,我院管理系2107级会计专业学生,在本次疫情中她的家乡六安市霍邱县周集镇大成村也出现了疫情。“一时间,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着焦虑的神情,村干部、民兵队员迅速行动挨家挨户上门派发防控物资,宣讲防疫知识,蓝天救援队也及时赶来在村中喷洒消毒液。”在这样的关键时刻,政府部门高效的行动让张明子爱看到了希望,同时也让她的心中萌生了一个想法“面对疫情,我真的只能做一名局外人吗?不,我也要挺身而出加入抗击疫情的队伍。”于是张明子爱在家乡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抗疫志愿者,每一天她都会身着防护服,佩戴口罩,一大早就来到村口的门卡处,开始一天的工作——做好出入登记,对没有正当事由却要出村的村民做好劝返工作。下午则要在村子里开展防控宣传,了解村民的物资需求,及时做好数据汇总上报工作。随着志愿工作的深入开展,几乎每一天张明子愛都会被自己看到的东西所感动,“我看到了基层工作的不易,也看到了基层工作者的敬业与拼搏精神,一位同事做宣传嗓子哑了,就用手比划,一直坚持到下班才回家休息;村长更是以身作则,他在自己的私家车里铺上了简易床板,连续多天以车为家,二十四小时在岗,他的精神鼓舞了大家。”而张明子爱自己也逐渐在历练中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抗疫志愿者。此刻,她正满怀信心奋战在抗疫的第一线,她坚信,因为有这些尽职尽责的党员干部,所以我的家乡一定有希望;而放眼全国,还有那么多优秀的抗疫工作者为了大家的生命安全奋斗在一线,所以我们绝对不会被病毒打败,胜利一定属于我们!

每天“逛大街”  只为了群众的健康安全

董如政,学院18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,他在家乡阜阳市颍上县润河镇参加了疫情防范志愿服务,而他每天所做的工作,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——“逛大街”。不过董如政同学逛大街可不是为了购物休闲,他是在用自己的行动守卫群众们的健康安全。每一天,董如政都要和自己的同事们一走街串巷做好巡查工作,挨个街道查看有没有出现人员聚集的情况,遇到有不戴口罩的群众则要及时劝阻,每天上午董如政还会去镇上的超市入口为前来购物的居民测体温,总而言之一句话:一定要为居民们的健康安全把好关。“好在经过广泛的宣传,大家对我们的工作还是比较支持的,春节期间本是走亲访友的热闹时段,禁止串门聚集,看似不通情理,但这也是防范疫情的无奈之举。”每天“逛完街”,董如政还要为有购物需求的居民办理通行证,整理每天的数据。当问到每天重复同样的工作是否会厌倦时,董如政表示,“守卫大家的健康安全,再辛苦也不会觉得累。”

别问我是谁 我的名字叫志愿者

我叫窦月荷,来自16视觉传达专业,我是一名志愿者,我在合肥井岗镇十里庙社区为小区居民们站岗,为了守卫大家的健康我将尽我所能。

我叫袁铭航,来自16级电子商务专业,我是一名志愿者,我在宣城市广德市桃州镇荷花社区从事志愿服务,我和我的同事们一起对社区9个小区和数个农村片区进行了排查,及时劝导有湖北旅行经历的村民居家隔离,目前荷花社区未发现一例确诊疑似病例,对此我深感自豪!

我叫宋玉柱,来自18级电子专业,我是一名志愿者,我在老家巢湖方洼村从事志愿服务,我和同事们一起在进村路口的哨卡执勤,工作起来大家都是热火朝天,没有人觉得辛苦,最让我觉得欣慰的就是,我的父母不仅支持我的工作,最后也加入了志愿者的队伍,全家齐上阵,抗击疫情我们都在全力以赴。

我叫刘世宏,来自18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,我是一名志愿者,我的工作地点在合肥市三里街凤阳一村社区,我与同事一起负责公共设施的消毒清洁,还负责将社区居民的各类信息录入计算机系统,向居民们宣讲健康码的申请方法,这个最长的寒假我过得很充实,发挥自己的专长为抗击疫情做点贡献,我开心。

不同的年龄、不同的专业,是志愿者这个光荣的称号将这些勤于奉献,乐于助人的优秀青年人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。此刻,无论东西南北,江淮大地的抗击疫情的第一线,无论哪里都有我院学子的身影,一身红外套,就是他们最美的盛装。战“疫”有我,一线有我,学院的青年学子们随时响应号召,用汗水与辛劳绘制出一幅多彩的青春画卷!

宣传中心学生通讯员 陈婧 乔婉君 朱林续 邹新宇 朱慧怡参与了本篇报道的创作;我院教职工孙斌、杨琼、张亮、马金宝、马志美、李改、莫小英为宣传中心提供过学生志愿者的新闻素材,特此鸣谢。